和溪镇航拍图李广斌摄
全长9.2公里的斗米溪,是南靖县和溪镇最长的溪流。彼时,这也是和溪镇脸上一道亟待清除的刀疤。这条溪流在和溪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被严重污染。年,这道刀疤开启了清除工程。
如今,河道恢复了往日的清澈,河岸也绿树成荫,不时有鱼戏水草。“水清、河畅、岸绿”的和溪镇回到了群众身边。
归还生态欠账
9日,记者来到斗米溪斗米村段,溪水清澈,岸边,行人驻足,孩童嬉戏。而几年前,行人只能选择掩鼻匆匆而过。
斗米溪小流域位于和溪镇斗迎线沿线,流经迎新村、迎富村、斗米村。早年村民们在致富的路上行色匆匆,却忽视了斗米溪沿岸养猪场废水的肆意排放。“养猪场缺乏管理,废水直流溪内。其他历史欠账还有很多。”一名参与小流域整治的工作人员说。
小流域整治前,当地环保检测结果显示,斗米溪未经养殖区域的水质为Ⅱ类水,河流经过养殖区、生活区流至斗米取水口,水质长期为劣Ⅴ类。
“之前,流域周边并未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过度养殖、污水偷排等现象。村民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渗透也对流域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镇*委书记庄忠鹏把小流域治理作为到任后的首重任务。
斗米溪水质劣V类的罪魁祸首是畜禽养殖污染,怎么解决?和溪镇采取的是整治和引导并举、水体与岸上同治的举措。一方面,对辖区超规模养殖的18家养殖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另一方面,引导相关养殖场采用立体生态养殖的模式,实现养殖场达标排放。
“现在,辖区内规模养猪场的废水都没有排入溪河,而是经环保处理变成了农家肥。”庄忠鹏告诉记者,经过环保处理,达标排放的废水可作为养料喷洒在竹林间。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溪镇综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在各个村庄新建一批垃圾收集池,配备垃圾桶,并与保洁公司签订垃圾清运合同,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每日保洁模式。
“投入多万元,完成9处人工湿地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万元,建设座三格化粪池;对全镇新建的小区,全部落实雨污分离治污模式。”庄忠鹏对整治的投入和成果如数家珍。
除了源头治理,和溪镇还推进辖区小水电站生态改造,对斗米溪和高才溪小流域沿线29家小水电站完成监控安装,通过手机App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各家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执行情况。对水电站运行时清理出来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全方位管河护河
日常巡河是庄忠鹏作为河长的职责。看着清澈的溪水,他很有感触。他说,并非所有的群众一开始就有积极参与流域治理和管河护河的觉悟。
为此,和溪镇还通过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打击,明确对举报规模场偷漏排、散户偷养生猪、牛蛙养殖等行为,经确认属实后均给予每次~0元不等的奖励。
“我们将小流域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镇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庄忠鹏说,和溪镇全面落实双河长制,书记、镇长都是河长。由此,一镇主官挂帅治理的格局开始形成。一并实行的,还有“**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
和溪镇成立以镇*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河一策”的工作要求,建立小流域整治责任网格,将区域内11家规模养殖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整治分成11个工作小组,由班子成员为组长,包村干部为副组长,村(居)书记、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所有小组对照整治要求,层层分解任务,逐场逐户过滤,力保小流域整治工作取得实效。镇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根据环保监督管理“一岗双责”职责分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小流域环境监管责任。
除此之外,还着力推动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这其中,河道专管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上传下达。
每天,每个河道专管员都按照安排的巡查范围,不分节假日、不分上下班时间、不间断开展巡查。尤其对斗米溪、高才溪小流域沿线规模养殖场、河道垃圾、河道污染源等,还会点对点监控、点对点巡查。之后,河道专管员通过河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