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广州小升初的建议双轨并行,看菜吃饭

昨天谈了高考,今天我们换个画风,说一下小升初。

民办初中摇号已于昨天结束,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捶胸顿足。按理说,公民摇号都出结果了,现在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但对一些摇不中的家长来说,真正的小升初,才刚刚开始,因为检验过去的努力是否能换来回报的时候到了——没错,我说的是补录。

因为众所周知,大家都在广州,大家都在小升初,但使用的是两套规则。

明面上的一套,是一切按照*策行事,户籍生就读对口小学,小升初依据各区规则,要么升读对口初中,要么摇号组内公办初中,要么摇号最多两所民办初中。

这条路,是*策上鼓励的路,从家长的学生,全程全方位轻松无负担。不补课不培优,不用承担高价学费,从6岁到15岁,省钱,省时,省心。

缺点也显而易见,越躺越平。舒舒服服地读完初中,能继续读高中的概率大减,能考上优秀高中的概率更低。

第二条路,恰恰相反。左手要鸡娃,右手搞学位,双管齐下。

课内是基本操作。从小学开始,各种超前学习,培养兴趣,什么ket、pet、奥数、竞赛……能学就学,不能学创造条件学,没有时间就挤出时间。

鸡出了牛蛙,剩下的就是家长的工作了。泡各种论坛和群,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这里说的机会,指的是不通过摇号这种不确定方式进入名校的机会,操作方式多变,从密考到xx营,从开会到打电话。

这样持久的游击战下来,不少家长身体和钱包双双被掏空。但只要收获一个承诺,一张票,瞬间变成大型“真香”现场。毕竟,一个名校重点班的学位,在很多家长眼中,都不能说赢在起跑线上了,简直是赢在终点线前5公里。

两条路,逐渐成为了不相交的平行线。

第二条路,是需要成本的,很多家庭,没有这个“家底”,想走也没法走,或者没法一直走下去。

其实,还有走第一条路都费劲的,比如为数不少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希望在广州扎根,但由于身份谋生压力,由于户籍限制,他们的孩子只能读一所民办低质量的学校。

顶层设计无疑是坚定导向第一条路的,但落到地方实在太难。

我总是不提倡焦虑,鼓励躺平。但说实话,望子*,望女成凤,天经地义。很多走上第二条路的家长,其实本身很反感这个模式,但眼看走在这条路上的前辈和同龄人收获颇丰,自己能甘于人后吗?自己有能力,哪怕咬咬牙,也没有什么错。

这里有一些建议,给所有尚未走到小升初这个节点的家庭。

首先,如果不是天赋型孩子+厚实型家底(人脉),进入最顶尖的层次的学校的机会太小,可以断了这个念想。

其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依然要两手准备。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ejk.com/afhgx/472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