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余江产业当船人心作桨,薄弱涣散村完成

央广网余江8月19日消息(记者王一凡通讯员陈建红陈书华)立秋后的阳光依然炽热。走进杨溪乡大塘村,青山绿水环绕,房屋错落有致,道旁花草相间,*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幅勃勃生机的美丽画面,让大塘村*支部书记左丁祥感到欣慰,因为,离他的理想目标又近了一步。

换班子增活力

美丽的背后,是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年之前,由于班子少作为,村干部推诿,遇事绕道走,群众反映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恶势力抬头,群众意见很大,是乡里典型的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落后村。村里一名理事如此介绍。

随着村里一批恶势力落网受到法律制裁,社会风气得到净化。年初,村里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两委会干部,深受群众信任的左丁祥走马上任村*支部书记。左丁祥是村里的一名能人,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前两年村里“宅改”期间,左丁祥作为一名理事,他表现出的能力、拼劲让乡亲们称道。面对村里软弱涣散的局面,上任后的左丁祥从制度入手,村支“两委”成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拧成一股绳,干事创业劲头十足。

之前,村民对原村两委怨声载道。新班子成立后竭力打破这种僵局,一切以服务村民为做事出发点,努力营造干群相容,相亲相爱的和谐关系。落实“民事村办”制度,平日嘘寒问暖,对困难户常给与帮助、慰问;村里老*员生病住院,村两委常去探望。新建成的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即将完工的*群活动中心,让村民看到了不一样。

今年8月以来,大塘村实行*员干部挂牌"五事带头”,“带头完成组织事、带头参与公益事、带头管好家庭事、带头做好身边事、带头做好本职事”,营造出清廉、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农户"积分奖励激励”制度运行,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奖优罚懒,村民只要遵守,就可获得积分奖励。群众参与公益的积极性高了,“自治”活力明显增强。

*建引领让大塘村从一盘散沙到凝心聚力,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从“矛盾村”转变成了“和谐村”。乡风民风变好了,各项事业干起来也更顺风顺水。

兴产业促发展

大塘村属于传统农业村,过去群众守着田地过着面朝*土背朝天的日子。为了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左丁祥引导村民变思路、转观念,走出一条贴合村经济发展新路。

村上盘活闲置资源,抓好“土地流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周边种植大户落户大塘村,大力发展葡萄、苗木等种植产业,流转余亩田地,让群众在土地流转中分到第一杯羹。

走进杨溪乡大塘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丝瓜基地里*花成海,优质稻基地里禾苗郁郁葱葱,牛蛙养殖基地水草丰美……驻村第一书记童文生介绍,这个合作社先期由左丁祥个人垫资,实行“合作社+村两委+群众(贫困户)模式,是大塘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在丝瓜基地旁,一条条身长70,80厘米长的丝瓜瓜形颀长。它产量高、个头大,更是改变了其单一食用蔬菜的价值,将成熟的丝瓜晒干成丝瓜络(丝瓜瓤),销售给相关企业可用于制作床垫、保健枕、鞋、厨卫、浴室等生活用品,不仅环保耐用而且效果更佳。

“经多次考察后,我们认为这个丝瓜品种适合大塘的土质。一亩田有4千多元纯收益,我们后期将增强管护力度和技术支撑,确保高产量、高效益。”左丁祥说。

“种植号优质水稻,刚刚收割的湿谷都可以卖到每百斤元;牛蛙养殖基地里,有8户贫困户务工,每人的月工资在3千以上;丝瓜基地带动了80余户农户入股增收……”童文生如数家珍。

大塘村走出了一条特色效益增收的路子,年村集体经济从“0”甚至负数,当年就增长到10.28万元。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更增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

如今,大塘村已经成为设施健全、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代表村,曾经的软弱涣散一去不复返,一个群众满意认可的美丽新村正在建成。新时代的小康气息正从山的那边随风而至,浸润到乡村的土地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ejk.com/afhgx/486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