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年4月21日
中国人的名字,有意思得很。有时候非常儒雅,比如墨轩、诗语之类的,有时候又俗气的很,比如猪娃、毛蛋之类的。有时候复杂的很,复杂的你甚至在计算机的字库里都找不到,有时候又简单的很,比如丁一,总共起来只有三画。
以前读《明朝那些事儿》,就接触过历史上关于人名的一点信息,比如朱元璋最早就叫朱重八,而他爹叫朱五四。重八,就是两个八,二八十六,是一种用数字命名的方式,确实比较省事,而这种数字多是出生的日期。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用数字为自己的孩子起名,不失是一种简捷的办法。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道或者不愿意说出人名的时候,以张三、李四、王五来代替,这本身就是一种用数字代替名字的方式,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但我却见到了更加独特的一种起名方式,是在莫言的小说《蛙》里。
陈鼻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陈耳,一个叫陈眉。王脚有两个孩子,一个叫王肝,一个叫王胆。袁脸有一个儿子叫袁腮。肖上唇的儿子叫肖下唇。另外还有叫李手,万六府,万心,吕牙,杜脖子,万足,万口,张拳,郝大手。好家伙,简直就是一个身体部位的大会展,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有了。
这是作者独具匠心呢?还是刻意为之?或者是为了别出心裁?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甚至我有点迷糊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起一个“蛙”的名字,那我们还是一起去阅读,然后再诠释这些疑问吧。
小说里有一个主人公叫万心,是“我”(万足)的姑姑,是一个搞计划生育工作的。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是个妇科大夫,是从事接生工作的,很受大家的尊重,接生了一代人,但是,有了新的*策,要搞计划生育,她就成了刮宫流产的一个主角,很让百姓嫌弃和惧怕。而万心一生接生的孩子有七八千,这个数字不少啊。为什么要让这个人当主角呢?我寻思着往下读的时候,突然间就明白了,孩子不就是“娃”么?最少与“蛙”是同音的,自然也是在点题了。
郝大手是属于“泥人张”的那种人,以捏泥人为生,捏的栩栩如生,且从来没有一个是重复的。秦河是个官员,暗恋着姑姑万心,最后也捏泥人了,而且捏的也很不错。但姑姑并没有和秦河结合,而是嫁给了郝大手,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泥人也是“娃”,这是我掩卷沉思之后得到的一个结论。姑姑在描述她接生的每一个孩子的形态,郝大手则根据描述进行创作,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泥娃娃,艺术就切切实实地来源于生活了,也就与“娃”这个主题很好地对接上了。
新建的娘娘庙,香火不断的同时,泥娃娃卖的也很好,因为人们是到这里来求子的,自然要拴一个或者一对泥娃娃回去,这自然也是在渲染主题“娃”了。
袁腮和小表弟开了一个牛蛙养殖场,表面上看,一条生产线很齐全,而且似乎也“点”到了“蛙”的题目,但实际上,这个地方的主营业务却是代孕,根据你开出的价格不同,自然服务的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蛙”实际上是“娃”。
读到这里,尽管书还没有读完,但一切似乎都豁然开朗了,起了一个“蛙”的书名,实际上说的是“娃”。
这时候再来解释,作者为什么要用人体的部位作为书中人物的名字的缘由,就很简单了,娃难道不需要额头、眉毛、耳朵、鼻子、手、足、心等等这些部件组成元素么?
莫言啊,真不愧是个老牌的作家,似乎都说些不相干的事情,但每一件事情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一方面是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