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即将面临大洗牌你的餐厅还符合趋势

疫情淘汰了大量竞争力弱的餐厅,也改变着餐饮品类的格局。发展势头正好的品类可能被直接腰斩,也有一些新品类会在疫情中崛起。餐饮人可能从来没想过,品类更新替换的速度竟被一场突发的疫情改变了。

根据各地发布的数据,进入4月下旬,各个城市餐饮复工率基本已经到80%以上。

餐饮人从“停业恐慌期”过渡到“复业焦虑期”,虽然困难重重,但都在使出浑身解数让生意尽快火起来。然而客流自有流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各个品牌、品类的复苏情况不一。

在市场中,餐饮品类的复苏情况不一,有的品类一复工就排起了长队,有的品类则“门前冷落客人希”。疫情不仅加速了餐厅的淘汰,也让餐饮品类的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01

餐饮市场还在缓慢恢复

这些品类已经排起了长队

说起吃,年轻人永远冲在前线。从复工后近两个月的复苏情况来看,年轻人喜欢的烧烤、火锅、牛蛙、酸菜鱼;奶茶、甜品、小吃成了疫情后最先复苏的品类。

1)毫无意外,火锅、烧烤人气最旺

疫情期间,人人都只能呆在家里。随着疫情平复,被压抑了的口腹之欲和社交需求自然要得到满足。火锅、烧烤虽不是刚需,却氛围热烈,最能满足大家的社交需求,毫不意外率先恢复人气。

阿里本地生活的数据显示,北京的线下消费中,各式火锅的消费增长迅猛,其中川渝火锅的销量环比上月增长了近6倍,烧烤、咖啡等北方地区的经典餐饮品类环比增长也超过了1倍。

3月初成都的火锅店就已经开启了排队模式,大龙燚、蜀大侠等本地火锅晚上8点多还在排队。而重庆的珮姐老火锅不管是重庆本地店,还是上海店,复工之后都几乎每天有等位现象。

人气恢复速度能跟火锅比肩是烧烤。广州某写字楼和居民区间的一片美食街区林立着4间烧烤店,在工作日7点左右,烧烤的生意明显好过其他品类。其中一家烧烤店,尽管位置较偏但人气丝毫不输,店内隔桌坐满之后,老板只能不停在空余的过道上了7、8桌,而他们隔壁的小炒店、湘菜馆却是冷冷清清,甚至连一桌客人也没有。

2)奶茶、甜品线上单量喜人

线下火锅、烧烤,线上则是奶茶、甜品、小吃的天下。

茶饮、小吃的线下门店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排队情况,但不管是外带还是堂食,跟疫情前的情况都还有差距,但数据反映,线上单量很喜人。

美团大数据显示,2月份各品类线上线上交易量,面包甜点、小吃快餐、饮品因为便于携带、出餐速度快、易于配送,线上交易量名列前茅。

“治愈系”品类奶茶、甜品、小吃品类同样占尽回暖先机,高糖分的饮料、甜品和小吃对缓解焦虑和紧张有一定作用,而且方便外卖和外带,因此线上单量要比线下堂食要好。

3)快餐依然是刚需,线上出现爆发式增长

而作为刚需的快餐品类,不管线上还是线下,都是恢复速度最快的。随着复工复产的加速,居家类消费仍是外卖需求的最大场景,但各类工业园区、科研院所、写字楼综合体等场所的外卖消费需求在近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02

复工后冷冷清清

这些品类表示“太难了”

几家欢喜几家忧,有餐厅排队、人气火爆,相对的就一定有餐厅门庭冷清。

1)西餐、日料恢复慢,或将面临大面积淘汰

在广州某保利广场,该商场内茶餐厅、粤菜、地方小吃、茶饮、西餐、日料、地方菜等各种品类都有,但异国料理、地方菜异常冷清。

一家披萨牛排店的近50个餐位中,只有坐了一张台,是一家三口在就餐,显得冷冷清清。还另有两家日式拉面店和寿司日料店更惨,在记者走访商场的半个小时内,这两家店始终一个客人都没有,服务员只能尴尬地站在店里东张西望。晚市就餐高峰期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平时的生意有多差。

而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发现,日料、西餐等异国料理品牌频频爆出关门结业信息,其中不乏米其林餐厅和一些经营20多年的老品牌。

2)地方菜等正餐还要熬一段时间

同样,地方菜的复苏过程也很缓慢。在广州,尽管大牌如西贝,也难逃此命运。在同一个商场、同一时间,酸菜鱼、小吃等以年轻人的主消费群体的品类已经基本坐满或者已有排队,西贝店内则仅有零星10桌左右的客人就餐,连带着明档厨房里做面点的师傅也闲了下来。

根据阿里本地生活提供的消费端数据,相比川渝火锅、烧烤的消费量增长迅猛,北京市闽菜、粤菜、云南菜等南方菜系回暖也略慢。

究其原因,还是主消费群体的锅。地方菜大多以家庭消费为主,主打家常菜,但谁在家吃了两个月爸妈做的家常菜,出门就餐还想吃家常菜的?而且一大家子外出聚餐也还不是时候,不仅就餐的人不放心,餐厅恐怕也还有限制就餐人数的约束。

原本正餐的翻台频率就低,再加上消费人数限制,主消费群体外出就餐意愿低,地方菜品牌要恢复至疫情水平,恐怕还有一段时间熬。

03

疫情后,品类或将面临大洗牌

目前可以看出哪些趋势、苗头?

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餐厅的客流,之后餐饮品类的格局也会随之改变。经过这场疫情,餐饮行业的不少品类势能会减弱,有些特色品类将会消失在大众视野,说是大洗牌并不为过。

因此,餐饮人选择创业品类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变化。

以往餐饮人在选品类时,看中品类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食材本身的话题性,现在这些仍然是参考标准,但可能不会再是最重要的指标,大众、性价比、安全、健康会是接下来品类发展的大趋势。

1)特色品类被腰斩,入局需要更谨慎

以往,我们听说有鳄鱼肉为主打的烧烤品牌出现,做蛇宴的某个区域品牌很火爆,可能会觉得很新奇、有噱头、有市场,但现在,小众“猎奇”品类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广州专注做蛇宴17年的老品牌榕记,全国40余家连锁直营门店,年收入破亿,年风头正劲时,还曾获得千万级投资。

在餐饮人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品牌了,但疫情期间愈加严格的野味禁食令将蛇、鳄鱼、梅花鹿、竹鼠等品类直接腰斩,很多餐饮老板连喘息、挣扎的余地都没有。

而有了疫情这次惨痛的教训,消费者对特色食材的警惕度提高,尝试意愿也将大受打击。政策风险也更高,之后餐饮人要想入局特色品类会更加谨慎。

2)大众食材品类是趋势,细分领域还有待深挖

疫情过后,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是无可逆转的大趋势,加之众多特色食材被禁之后,餐饮的品类选择会更少,鱼、鸡、鸭、鹅、牛肉等大众品类食材品类会再次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ejk.com/afhgx/663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