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5日,我和战友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军营,踏上了返回老家的列车。车厢里,战友们神情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忐忑。虽然对部队依然不舍,但对未来,我们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然而,生活总是让人捉摸不透。退伍后的道路,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曲折得多。
我叫周国强,退伍时25岁。在部队里,我是边防连里的骨干,军事素养出众,多次获得嘉奖。离开军营时,我信心十足,认为自己一定能在社会上闯出一番天地。回到家乡后,我却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军事技能无用武之地。最后还是在亲戚的帮助下,我进了县城的砖瓦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在砖瓦厂的日子,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枯燥的机械作业,让我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让我感到前途渺茫。年,在别人的介绍下,我结了婚。婚后,我和妻子去了外地,在她舅舅的帮助下,我进了一家事业单位的保卫科。刚开始我还觉得工作稳定清闲,但越往后走,越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年,我想要离职创业,但妻子不支持,家里人也反对,思前想后之下,我妥协了。
大多数战友其实都和我一样,都经历了从意气风发到低头现实的过程。但其中有两个人的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两名战友分别是李树根和张铁山。在部队时,李树根是我们连队的炊事员,张铁山因为脑袋大,还被战友们戏称为“张大头”。他们在部队里表现中规中矩,并不出众。
李树根家里贫困,也没有社会关系,退伍后在家种了两年地。年,他拿出全部积蓄,还借了钱,在镇上开了个小饭馆。李树根以为凭借自己的手艺,生意应该会不错。但谁曾想,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嘴巴笨不说,还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了工商局的人,对方天天来找茬,坚持了不到半年,饭馆就黄了。
得知消息的战友们都义愤填膺,可大家都是普通人,无权无势,除了安慰,也帮不上大忙。最后也只能是你三块、他两块,凑点钱给李树根。事后大家纷纷感慨,李树根这次可是栽了大跟头,还不知道能不能爬起来?
李树根黯然回了农村,又重新握起了锄头把。年,他发现农田里、沟渠里突然出现了许多像青蛙一样的东西。后来才知道是入侵物种-非洲牛蛙,可当时的人们并不认识,也不知道这种东西还能吃,每次看到都是驱赶了事。
李树根不愧在部队掌过勺,仔细观察研究后,他觉得这肉嘟嘟的东西,应该能吃。当时农村条件也差,大家吃肉也不容易。这家伙有一斤多,还是野生的,如果能拿来吃肉,该有多好。可一个陌生的东西,想要拿来吃,还是得冒风险,而且怎么吃,也得研究出做法。
年秋天,李树根终于研究出了泡椒牛蛙的吃法。费油不多,泡椒出去土腥味,做法也简单,他弄出来后,很快就在村里普及了。可在冬天、春天,野生牛蛙又没了,想要真正做成产业,得想办法养殖。于是李树根到处打听,最后去了一趟贵州,在当地待了一年时间,学会了养殖牛蛙。
等到他回老家后,牛蛙已经风靡了大大小小的饭馆,但因为都是野生的,所以产量有限。此时李树根联合了几个亲戚,先建了一个小蛙场,不到两年时间就赚了钱。此后,李树根一直搞牛蛙养殖,其他村开始有人付费从他这里学技术,李树根也成了乡里的牛蛙养殖带头人,一时风头无两。后来,李树根又搞起了农家乐,他人十分低调,谁也不知道他的事业到底有多大。
相比李树根的逆袭,张铁山的故事更令人感慨。他文化程度低,退伍后只能在家里干农活,但当农民挣不到钱,而且他老母亲还有病,直到年我离开老家时,他都还没说上媳妇。
年,大伯去世,我回家奔丧,在县城偶遇到战友李长江。他在县里氮肥厂当工人,吃饭时聊到李树根和张铁山。他略带鄙夷地说道:“李树根和张铁山,现在应该还在土里刨食喃!混得那叫一个差,好像都还没结婚,反正这两年叫他们出来聚一聚,也都不来,现在已经不联系了。”
我长叹一口气,内心还有些暗自庆幸:自己的工作虽然不是我喜欢的,但起码能养家糊口。回家后,我给李树根和张铁山各写了一封信,但他们都没回,后来这事我也就淡忘了。
张铁山的境遇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因为他母亲有病,他也只能待在家里干农活。偶然机会下,他结识了一位石匠,当时农村石匠手艺式微,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老头连个传人都没有,恰好遇到了张铁山,就问他愿不愿意学。张铁山想着,学门手艺反正不吃亏,于是就拜了老头为师,农闲时就跟他学石匠手艺。
一开始就是打个猪食槽、墓碑什么的,但张铁山在做的过程中,却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他开始主攻“细石匠”,就是把活做细,没有人教,他就将对着图案慢慢雕琢,连师傅都说他“走火入魔”了。但张铁山不管不顾,年,他竟然雕刻出来一尊佛像,震惊了乡里。周边的寺庙道观,纷纷上门向他下单,一时间张铁山家门庭若市。
他也带起了徒弟,一边赶工,一边继续研究石雕技术。据说国家都给他颁发了什么“工艺大师”的称号,但张铁山深居简出,一般人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多年后的一次战友聚会,让我重新见到了李树根和张铁山。李树根依旧是那个憨厚朴实的大个子,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张铁山则变得更为自信,从容不迫的气质让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聚会上,大家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我发现自己对他们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李树根的脚踏实地和张铁山的智慧经营,都是我所缺乏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展示了另一种成功的定义。
回到家的我,坐在书桌前,回忆着聚会上发生的一切。张铁山和李树根,他们没有选择看似光鲜的道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持和努力,才让他们的人生如此精彩。
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真谛吧。不论选择怎样的道路,只要用心去走,每一段经历都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张铁山和李树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与智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平凡中寻找伟大,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