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几十年稻谷的石习昌,今年秋天终于圆了“禾下乘凉”和粮食增收的梦想,自家试种的“巨型稻”喜获丰收,这是黔东南州首次种植“巨型稻”。53岁的石习昌是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的侗族农民。今年春耕时节,镇里在三洲村打造4亩“巨型稻”示范田。刚开始,一直种植普通水稻的村民不敢冒风险,都在观望。身为党员的石习昌带头响应,将自家的一亩稻田纳入示范田。“巨型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科研团队研发,植株如高粱一般修长挺拔,高度达2米左右,穗长粒多,是水稻中的“巨人”,具有集散适中、叶挺色深、光合效率高等特性,平均有效分蘖达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粒左右,不仅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耐淹涝、耐盐碱,配合水产、哺乳类动物养殖,能给植株带来充分营养。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种植的巨型稻比一个成年人还高。稻田管理时节,石习昌常到田边察看巨型稻长势,热天累了还在巨型稻下乘凉。不少游客闻讯前来参观,还带动了村里的生态旅游。终于盼来了打谷子时节。石习昌和家人忙着收割稻谷,田边围着不少村民和游客,大家都想看看石习昌的“农业改革”能不能带来增收?“公斤!”谷子一打完,众人迫不及待就上秤,这个数字让大家惊喜不已。“种植普通水稻,亩产至公斤。种植巨型稻,每亩增加多公斤,产量是普通水稻的1.5倍。”围观的人们纷纷夸赞。“我家种植的巨型稻最高的达2.05米,穗长达34厘米,有效颗粒有粒。”“其实还不止!”石习昌兴奋地说,由于今年是试种巨型稻的第一年,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要是管理得好,亩产公斤根本不是问题。”这仅仅是稻谷产量实现增收。在“稻鱼共生”“一田多用”上实现的增收,更让石习昌欣喜。巨型稻穗粒饱满。三洲村侗家人历来有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的习俗。以前种植普通水稻,在田间放养鱼儿,秋收时节,每亩可收获50斤鱼。种植巨型稻后,由于稻子长得高,稻田能够蓄积更深的水,不但更加适合养鱼,还可以养牛蛙,实现了从“稻鱼共生”到“一田多用”。“这一亩田收获了斤鱼和0斤牛蛙,收入10元。”石习昌满脸笑容。“三洲村有户人家,亩稻田。”三洲村党支部书记吴德浩说,下一步将扩大生态特色种植养殖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寨蒿镇党委书记王耿介绍,三洲村种植“巨型稻”系黔东南州首次,它的成功种植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变革,给种植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乡村振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远柏编辑龙飘二审刘思博三审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