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跳上餐桌,鲟鱼游出国门紫云生

<

早春三月,水美鱼肥。在麻山腹地的紫云自治县,牛蛙蛙声一片换来真金白银,走向沿海城市编织致富梦;鲟鱼基地“鲟龙”出水游出深山甚至游向国外,成为国内外老饕餐桌一道美味珍馐……紫云生态渔业产业打响了县域经济一张特色牌,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新亮点,演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传奇。

狄凯摄

在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磨安村牛蛙生态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薛乌弟是一位福建商人,牛蛙生长良好,他看在眼里,喜上心头。目前,磨安村牛蛙生态养殖基地第一期项目的牛蛙养殖面积8亩,预计全年能够售出牛蛙25万尾以上,纯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根据规划,第二期项目的牛蛙养殖面积将扩大到亩,收入将突破0万元。

陆凯摄

随着磨安村牛蛙养殖基地牛蛙繁育成功,成功填补了火花镇乃至紫云自治县在牛蛙养殖领域的空白,也增加了一大致富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火花镇人大副主席高海森分管招商引资等工作,见证了牛蛙养殖项目落户火花镇背后的故事。“结合火花镇气温和水资源优势,帮扶单位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积极牵线搭桥,引进来自福建的企业,年7月落户火花镇,在磨安村发展起牛蛙生态养殖。”高海森感慨道,牛蛙生态养殖基地是对原有的废弃养殖场进行改造而成的,借助企业的销售渠道,得益于火花镇气温、水质、空气优良,加上科学饲养,养殖基地的牛蛙还没上市就被重庆、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商预订一空,走上了订单式发展的路子。

狄凯摄

火花镇位于紫云自治县西南部,地处低热河谷地带,俗称"火烘槽子”,年平均气温17.9℃,无霜期年平均天,适合发展水产养殖。磨安村牛蛙生态养殖基地就是生动的例证。

狄凯摄

在火花镇,与牛蛙蛙声一片的故事相似,鲟鱼游出深山的产业故事同样在精彩上演。火花镇洗鸭河村的鲟鱼产业远销东南亚便是一例。

走进位于火花镇洗鸭河村的紫云自治县天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连片鱼塘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潺潺流水中一尾尾鲟鱼怡然畅游。“鲟鱼是冷水鱼,爱干净,火花镇洗鸭河村附近的水质和气候都是上等,养出来的鱼生长周期短,吃起来也没有土腥味儿。”忙着清理鱼池的该公司员工陈增标说,“养殖基地四面环山,又紧邻水库,最高温度不超过25℃,天然的‘小气候’加上流动水正好符合鲟鱼的生长条件。”

正是陈增标口中的好山好水,养出了一尾尾肉质鲜嫩的鲟鱼,培育了一个年产量突破产量吨的鲟鱼养殖产业。其中,紫云自治县天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从年落户以来,产量已达到吨左右。

天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洪玲介绍,由于鲟鱼品质好,养殖基地目前已有相对固定的销售渠道,春节后已销售近50吨,除销往贵州、云南外,还成功打开越南市场,闯进东南亚,鲟鱼游出深山,换来金山。

放眼整个紫云县域,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水源特别适合开展生态养殖。紫云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助力乡村振兴,谱写了美好生活的生态渔业乐章。

紫云生态渔业不断解锁新玩法的同时,也不断释放产业富民效应。年,紫云渔业经济总产值万元,完成水产品产量吨,水产养殖面积亩,其中鲟鱼养殖产量吨,养殖面积达平方米;稻田养鱼产量吨,养殖面积达亩。

在水产设施、养殖基地建设方面,紫云亮出成绩单:先后建成火花镇洗鸭河村年产吨流水鲟鱼养殖基地、四大寨噜嘎村40口年产吨鲈鱼高位水池养殖基地、猴场镇四合村年产60吨池塘内循环鲟鱼养殖基地、猴场镇小湾村年产67吨泥鳅工厂化养殖基地、板当镇同合村年产40吨微流水养殖基地等。

未来,紫云将围绕进一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有效利用大水面、提高稻田综合种养利用率、增强渔业产业科技含量和延长产业链等,瞄准打通一二三产业,探索特色养殖、精细加工、乡村旅游相结合,依托绿色生态立体农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走稳绿色发展致富之路。

原标题:《牛蛙“跳”上餐桌,鲟鱼“游”出国门……紫云生态渔业解锁新玩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ejk.com/afhpz/757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