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有言Kids(youyankids)
“鸡了这么多年,我家的小青蛙总算长成人工牛了,还是英奥混血的。不过还是比不上同班的天牛,不用老母亲操心就能自鸡,五岁考K六岁考P,原版娃就是不一样。”
这段充斥着鸡、牛、蛙的对话,不是农场日记,而是一位海淀妈妈的“凡尔赛”发言。鸡娃,是这群中产阶级家长新兴的教育方式。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
在教育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父母付出高昂的金钱与时间成本,陷入近乎狂热的补习教育,用打鸡血的方式养娃。
01“鸡娃”到底是什么
所谓鸡娃,不是小鸡仔,而是指用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鸡”作为动词,挪用了“鸡血疗法”的典故,生动地形容出这届家长育儿的疯狂程度。
鸡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话语体系。理解鸡娃的 步,是破译这些只有 鸡妈、鸡爸们才懂的暗号。
从“鸡”说起,鸡娃教育可以分成荤鸡和素鸡两大类,前者重应试,后者重才艺。现实的家庭中,荤素搭配很常见,但应试的荤鸡依旧是主流。
荤鸡的过程中,娃的能力需要根据英语、奥数的成绩进行量化,青蛙和小蝌蚪在荤鸡的食物链 层,每个鸡娃家长,都期待着自家的青蛙或小蝌蚪长成奥数能力突出的“奥牛”,英语能力突出的“英牛”,甚至“英奥混血牛”。
成为牛娃,是为了升入名校。在鸡娃最疯狂的海淀*庄,所有家长都削尖了脑袋,只为了孩子能挤进海淀区的六所公立中学。
这六所中学分别是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也被俗称为“海淀六小强”,它们承包了海淀区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名额,在人大附中,清北录取率甚至可以超过20%[1]。
然而,想走正常派位程序进入六小强,难度不亚于上清北。年,人大附中面向海淀全区以登记入学的方式仅招收80人,同年,海淀区的小学毕业生约为2.7万人[2]。
多校划片的*策下,购买学区房已经无法确保录取心仪名校,而登记入学的概率无异于京牌摇号。因此,只有“鸡”出牛娃,才有机会通过点招、直升、早培或早早培的方式上岸。
海淀六小强的故事并非个例,类似的事情正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发生。在杭州,是“前八所”;在深圳,是“四大名校”;在上海,是“四校八大”;在南京,是“拉力琅,芳银金,南北游”……
把北京换成任何一座大城市,把六小强换成该城市的任意一所名中学、名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都具有相似性,鸡娃也成了许多家长不得不做的选择。
02补习与考级,鸡娃的两副面孔
为了考进 高校,必须在顶流中学就读;为了进入顶流中学,必须在 的小学做到出类拔萃。从这条环环相扣的路线倒推回来,鸡娃行动宜早不宜迟。
天牛毕竟是少数,想要显著超越同龄人,普娃们势必要走上学习的快车道。对于没有能力“家鸡”的父母来说,补习班是 的选择。
根据年中国教育财*家庭调查数据,有37.8%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年参加过学科补习,21.7%参加过校外兴趣班。如果把范围缩小到一线城市,比例则超过四成。
一线城市补习的高峰出现在初中,这符合鸡娃圈的共识:中考决定成败。考进顶流高中,一只脚就迈入了名校,最差也有一本保底。
此外,随着学龄增长,兴趣班的参与率逐渐下降,想做到文体两开花并不容易,一旦意识到孩子没有成为艺体特长生的天分,多数父母都会将目标转向提高分数。
不同于“补习即补差”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从三年级开始,成绩靠前的学生补习班参与率普遍高于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培优”才是当前补习的主流[3]。
拿近年大热的少儿编程来说,在北京的鸡娃圈内,Python作为低端的“少儿友好型”编程,已经全面进入小学课外班,要想把编程作为拿得出手的特长,只能从C++起步[4]。
补习之余,鸡娃的第二项行动是考级。补习是培养能力,考级则是能力的证明。在鸡娃圈里,考级就绕不开剑桥五级。
剑桥英语五级证书考试(MSE)是剑桥最早开发的英语考试体系,也是雅思考试的鼻祖。鸡娃必考的K和P属于前两级,其中,K,也就是剑桥通用英语 级(KET)对标国内中考英语水平,P则是剑桥通用英语第二级(PET),对标的是高考。
年以前,很少有人听说过剑桥英语五级证书考试(MSE),当时中国报考人数还不足2万人。但近三年来,它已经成为鸡娃的必经之路,年报考人数涨至15万余人,北京、上海考位一位难求,家长们不得不跨省报考,MSE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难报名的考试”[5]。
鸡娃家长突然热衷于“考K考P”,和一系列择校治理的*策有关。随着各类数学竞赛被叫停,MSE作为剑桥大学的权威英语考试,成为一部分学校小升初选拔人才的标尺。
在北京,想进入海淀六小强,拿到“P”证书已经是简历里的标配。想进一步拔尖,就意味着还没上初中的孩子,需要把高考英语难度的考试刷出高分。
03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鸡娃
在这场全民补习考级的“*备竞赛”里,鸡娃现象的本质是中国家庭的教育投入越来越高了。“鸡娃必先自鸡”不只是一句调侃,为了鸡娃,这届父母付出的努力并不比孩子少。
作为中国 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年中国教育财*家庭调查提供了全国范围内家庭教育支出的丰富信息。
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阶段每生每年家庭教育支出为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5.6%,随着学段的升高,教育支出逐渐增加,高中阶段的教育负担率 。
分城市类型来看,一线城市生均家庭教育支出 ,教育负担率也 。
两万一年的教育支出,对鸡娃家庭来说是什么概念?根据一位海淀妈妈的自述,奥数和英语作为“最平民的特长”,单科一年的学费在一万元上下,两万只勉强够学两科[4]。
除了显性的校内外学费支出,以择校行为为代表的隐性教育投资同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