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发展稻鱼蛙共生新模式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为进一步推进优质稻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客楼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优势,积极推行绿色生态“稻+鱼”“稻+蛙”等种养模式,多元化发展产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还让农田实现增产增值,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在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的稻田养殖基地里,放眼望去,水稻秧苗绿意盎然,呈现一派“稻在田中长,鱼在水中戏,蛙在稻间叫”的“稻+鱼+蛙”立体生态种养殖生动景象。

  “今年5月,农户去榕江学习了养蛙技术,结合村里的地理条件,先进行了试养殖,今年的牛蛙长势很好,预计10月上市,大概将收入20万元。”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村委会副主任何鹏说。

  据了解,今年下寨村首次实施“稻+蛙”种养殖模式,目前总共试种养40亩,每亩放4个网箱,平均每个网箱放—只牛蛙,牛蛙的市场价是每斤18元,市场供不应求。此外该种养基地也投放鱼苗斤左右,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目标。

  “把这蛙引进来之后,技术员帮农户跟踪指导,目前蛙长得非常好,如果试养成功,下一步下寨村将会带动周边有条件的农户一起参与养殖,共同致富。”客楼镇下寨村*支部书记杨秀芳说,“稻+鱼+蛙”间作,形成了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提升了稻谷品质,稻花鱼、牛蛙肉质软嫩、味道鲜美,价格也可观,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随着“稻+N”模式的发展,农户将能在一块田里挣上“几份钱”,不仅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入,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注入活力。

  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客楼镇切实加强产业技术服务,全力推进“稻+鱼”“稻+蛙”等产业的实施,助力坝区产业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切实提升坝区的综合产值和示范带动效应,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张燕菊唐鹏)

  《中国食品报》(年09月20日06版)

  (责编:王佳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sejk.com/afhgx/461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