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想到外面去吃饭,你会选择吃什么?一定是和我一样,瞬间脑海里浮现起太多东西:猪肚鸡、烧烤、牛排、披萨……但当友人10分钟后问我是否想好吃什么时,我却提不出好建议。
“你明明知道我有选择困难症。”我拿起手机,打开点评软件,选择美食,一项项浏览着,并说:“这个时候,当然是交给广大网友帮我们选择啦。”
友人在手机页面上用力一滑,然后页面飞快地向下刷着,然后他点了一下屏幕,页面停在一家炭火牛蛙的店,他说:“就这个吧,别纠结了。”
真够粗暴的,不过也好,随机有可能惊喜更大,而且我也好久没吃牛娃了。
那是一家藏在菜市场的小店,要不是店家拉着几个小煤炉在店外烧着炭,我们还真会错过它——老店门前的门牌已经模糊不可见,而手机软件里的地址也只有XX路XX号。
我们点完菜,店家把其中一个火正旺的煤炉提到后厨,从下单到上菜,前后等了20几分钟,店家终于将一锅牛蛙放到我们的跟前。等到上来的时候,我才懊恼,怎么刚刚点餐的时候不点正常辣,而是特地说明要微辣,结果上来的这份分明没见到一点红色。
锅下的炭烧着旺,这锅里的蛙肉是越煮越烫,越煮越香。
蛙肉应该是白色的,不过在其他酱汁的浸染下,变得微黄了,就只有骨头还保持着白色。它的口感吃起来有些像鸡肉,不过比鸡肉嫩的同时纤维感又更强,用几个字总结,便是肉质香嫩,满嘴留香。
“这味道真不错。”友人吃了一口之后,点评道:“如果辣味再足一些,那就更完美了。”
“还不是你坚持不要辣的。”
“这哪能怪我嘛,分明是店家没有坚持向我们推荐辣味口感的优势,所以我们才会保守点单。”
我毫不留情地说:“你这是诡辩。”
这顿饭就在我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中结束,当友人满意地拿着纸巾擦嘴时,我问他:“你觉得今晚我们两个人这顿吃了几只蛙?”
“我们2个人要吃得饱,怎么说每人吃个十只八只的,总该有吧。”
“你想得美,你怕是不知道一只牛蛙多大吧。”我指着他盘子里的蛙骨说,“你把这些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出十只八只的。”
友人说他印象中青蛙挺小只的,所以要让他肚子填到饱,肯定要不少的量。我想想也是,不过……他TM怎么没算那锅牛蛙下面垫着的娃娃菜、黄瓜和腐竹?
嗯,想想所有店家的套路都一样,底下满满一片素菜,最上面一层肉,这样看上去既份量大,又能让客人吃饱,不过好在这一次让我满意的,是肉的味道,而不是分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