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5“哇!这只蛙养得好大!”60岁的吴大妹娴熟地从水池里抓起一只牛蛙骄傲地向记者展示,随后麻利地起网、装袋、捆扎,走向水池外装车。从未接触过牛蛙养殖的她如今在基地技术人员的培训下也成了一位“养殖能手”,“我在这边务工几个月了,主要负责喂料和捕捞,每天能挣元,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那当然是满意的。”在镇远县青溪镇鸡鸣村,一座座大棚井然林立,撑起了产业振兴、强村富民的新希望。循着声音走进其中一座,在不到几亩地的大棚内,像吴大妹一样每天前来务工的鸡鸣村村民有20余人。采访当日,他们正忙着完成来自重庆的1.5万斤牛蛙订单。“年后基地就开始忙起来了,平均两三天就有一辆大卡车进村运蛙,主要销往四川、重庆、广东等地。像明后天还要接着往重庆送两车蛙呢。”鸡鸣村牛蛙养殖基地的负责人王海仁说。年,看好“牛蛙经济”的王海仁在天柱开始了他的牛蛙养殖事业。“那个时候规模不算大,大概有十万斤。但它的销路很稳定,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我想持续发展扩大规模的关键因素。”年1月,王海仁来到鸡鸣村,听闻舞阳河穿村而过、水质条件尤为出众,便决定从当地流转土地60亩发展建起一座牛蛙养殖基地。“最初我从海南引进了万只蛙苗,经过几个月的养殖,在去年下半年达到了上市标准,日出货量1.5万斤左右。”王海仁介绍,截至年底该基地销售牛蛙万斤,产值达到万。在鸡鸣村,不仅牛蛙养殖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对于产业未来发展,王海仁信心满满。“今年牛蛙市场需求稳定,清明过后计划陆续引进新一批的蛙苗,预计将有万只吧。”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鸡鸣村紧紧牵牢产业“牛鼻子”,走好乡村“特色路”。通过坚持发展蔬菜种植、鲜切花种植、牛蛙养殖,激活产业新动能、增加农民收入,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发展目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在新征程上奋力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悦李佳琪编辑刘绍波二审刘悦三审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