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龙虾的季节!
想必大家都吃过小龙虾,而且很多人都挺喜欢吃小龙虾的,那么,你知道小龙虾的历史吗?或者说,我们从何时开始吃小龙虾的?
中国吃虾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年前的《尔雅》就有“鱼高、大虾”的记载。以后历代古籍有关虾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记载亦很多。对于虾的食用,自古至今都有鲜食与干食两种方法。
鲜食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
“南人多买虾之细者,生切绰菜兰香蓼等,用浓酱醋,先泼活虾,盖似生菜,以热覆其上,就口跑出,亦有跳出醋碟者,谓之‘虾生”
原汁原味,一个字,鲜!
虾的加工品以虾酱出现最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有这样的记载:
“作虾酱法”以虾一斗,饭三升为糁。盐二斤,水五升,和调,日中曝之,经春夏不败。”
虾酱而干食的则多为制作虾米,虾米又名海米,金钩,是虾的干制品,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凡虾之大者,蒸曝去壳,谓之虾米,食以姜、醋,馔品所珍”
虾米中国吃虾历史悠久,但此“虾”多为河虾,而非我们今天要讲的“小龙虾”。那么小龙虾究竟是什么时候上了我们的餐桌的呢?
我们常见的小龙虾,其实不能算是一种国产货,虽然中国原本也有四种原生态的正宗小龙虾:东北黑螯虾、南京黑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黑螯虾。但克氏原螯虾后来者居上,在短短几十年里,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小龙虾。莫非动物也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说法?
这一切还得从年说起。
年日本从美国引进淡水小龙虾,而引进小龙虾的目的,仅仅是作为饲养牛蛙的饵料。但是淡水小龙虾的繁殖能力惊人,短短几年便在日本得到大面积的繁衍和扩散,天然产量很高,更不用说人工养殖了。
直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一些生物爱好者将小龙虾带到了中国沿海地区,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竟然让小龙虾这种外来物种入侵中国。于是乎小龙虾先在南京自然繁殖扩展,又是一个第一,南京在近一百年的历史地位之高,小龙虾也助力了一把。
日本人把小龙虾带到中国来,而且是在敏感的年代,地点南京,于是谣言四起,其中一则广为流传:
驻中国的日*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将克氏螯虾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变成小龙虾,运到日*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
也就是说,带小龙虾来中国,其目的在于,清理尸体!但谣言终究是谣言,稍有生物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一直到年沃森和克里克才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人类才开始DNA重组技术的应用研究,当时侵华日*怎么可能有这样超前的技术,甚至还能改造小龙虾的基因,难道沃森和克里克的诺贝尔奖要拱手让给小日本?!
事实上,当时日本人带到中国来的小龙虾,仍然是作为牛蛙的饵料准备的。
既然如此,小龙虾被端上中国的餐桌必然要晚于年代了,那么究竟是在何时呢?淡水小龙虾虽于20世纪30年代就引入我国,但其真正意义上食用和学科研究历史则是要到年代。
直到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戴爱云首次提出将淡水小龙虾作为一种水产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始研发克氏原螯虾。
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园林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及湖北省水产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先后从澳大利亚引进麦龙螯虾试养。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率先在我国繁殖麦龙螯虾成功,这也是麦龙螫虾首次在北半球繁殖获得成功,引起世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