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进入九月份了。昨天晚上,带娃下楼玩,平时热闹异常的小区花园里,居然没有几个孩子……
于是,在楼道碰到一个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妈妈时,就聊起了这事。她说娃还有几天就上一年级了,最近正在家里抓紧时间练习拼音、认字和算术呢。
我不禁想,这样有用吗?真的好吗?
这样子的临时抱佛脚,到底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还是大人缓解焦虑的需要?
现在的爸爸妈妈们,时间、精力特别有限。关于幼小衔接,哪些指标,才是最关键的,最能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吧。
希望能够给马上就要上小学的家长们抚平一下焦虑,也希望能和更小孩子的家长们,一起找到一个更有效的准备方向。
01关于幼小衔接的不同态度
有些家长,对幼小衔接完全无所谓。因为现在确实也有很多老师在强调“不要超前教育”、“把童年还给孩子”之类的。
因此,很多家长就觉得孩子什么都不需要准备,进了小学自然就会了。不然,孩子现在就就掌握了知识,反而会在一二年级上课的时候不专心。
这个其实不对。
教育部与儿童基金会做过一个《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发现在一年级,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况其实很普遍。
更多的家长其实是很重视幼小衔接,但重视的主要是:
认了多少个字?
拼音会了吗?
鞋子好不好?
算数快不快?
但这些,并不是真正对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上学期的家长会,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们又组织我们家长重新学习了一下《3-6岁儿童学前教育指南》,并邀请了有二十几年教龄的优秀小学教师分享了一下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02如何判断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冯晓霞曾在讲座中说到,国际国内的很多研究都表明,有4个极为敏感的指标,对小朋友能不能适应小学有非常明显的预测作用:
首先,是神经活动功能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通俗点讲,就是孩子的专注力和控制力。冯教授还特别提到,运动,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能帮助孩子提升这两项能力。
第二,是社会性品质。比如独立性、坚持性、责任感、情绪调控能力、合作和社交能力等等。其中,自我调控能力,也就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孩子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能不能自主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第三,是言语发展水平。主要是指倾听、理解、表达,这里比较重要的就是词汇量的积累。
第四,是数学认知水平。这里不是说会背口诀表,而是能理解数、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和能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强的孩子,今后的数学成绩会更好。
03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总结来说,决定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社会性的指标,一块是学习性的指标。
有一本书,叫《欢迎来到一年级》,是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终身名誉校长卓立先生写的,他是一个有50年小学教育经验的名师。
书里有一章说到,小学开学的时候,孩子的语文和数学,只要能达到认识简单的字,会数20以内的数,看到一个物体,能判断是圆的还是方的,就够了。
那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身边很多践行蒙氏教育而且养出了“牛蛙”的佛系妈妈告诉我:
他们的孩子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算数、认字、拼音,基本上都是不如接受了超前教育的孩子的,尤其是那些送了幼小衔接学习班的。但是这个差距,在入学一两年之后,就会逐渐消失;而且,通常,从三四年级开始,小时候没有进行刻意的固化训练的孩子,反而在在解决问题、逻辑推理、阅读理解上的表现越来越突出。
所以,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的情况下,我更愿意花时间,去帮助孩子: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让孩子多出去运动,多交朋友。
其次,再考虑去帮孩子锻炼数感和逻辑思维,多和孩子聊天,多陪孩子阅读。能做到这些,就不容易。你觉得呢?
我是爱折腾、有办法的职场妈妈文雯。期待你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