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在上海开店,你去当店长,要不要得?”年的初春,三十岁初头的邹铃正在珮姐老火锅重庆门店清点账目,突然听到创始人颜冬生这么问。重庆到上海,一个长江尾、一个长江头,这让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没多想便应了下来,“好、要得。”四年后的今天,这位辣妹子已是上海区域经理,正张罗着第五家直营店的开业,也见证着“珮姐”从11张桌子的重庆小店成长为全国性连锁。
随着线上线下融合浪潮的涌动,以珮姐为代表的重庆火锅借助美团、大众点评等零售平台,不断突破地域和口味的限制,在上海乃至全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美团数据显示,上半年火锅品类中,重庆火锅营业中的门店数以及订单量均是全国第一,其中,上海重庆火锅新增门店数增速超过一线其他城市。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直以来,重庆与上海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天然的纽带,来上海开新店、设总部的重庆品牌越来越多。
以火锅为例,今年以来,美团上,上海新增重庆火锅门店数同比增长4.1倍,重庆火锅也是上海地区消费竞争力最强的火锅品类。
静安区茂名北路号,这里是珮姐在上海的第一家店,也是从家乡走向全国打响的“第一枪”。
年6月,这家店刚交到邹铃手里时,她和团队都十分忐忑:“重庆的辣度,上海人能接受吗?”外部不少品牌也没少向珮姐建议“减辣、减油”,但都被回绝了。
用纯天然零添加原料、小时自然发酵、9小时焖煨的技艺熬制,这是珮姐对火锅底料一直以来的坚持,“改良了就不是重庆火锅了”,在颜冬生心里,上海是“最讲调性的城市,就想在此查验一下自己的品牌”。
令人意外的是,开业第一天,邹铃从早上九点到店忙到凌晨两点半,期间门口一直有客人排队,之后几个月也每天累计排队上千桌。“很多顾客去重庆玩儿的时候因排队久没吃上,开到上海后,跟着大众点评上的推荐就来了”。
有机遇也有挑战。起初,珮姐想把重庆文化带出重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不适。“重庆人性格火爆,与他们沟通会比较直。在上海,我们需要沟通得更耐心、服务得更细致。”邹铃坦言她在上海学会了“转弯”。
“本地化”上,珮姐学也会了“变通”。上海人爱吃牛蛙,华东区域便单独增加了牛蛙菜品;深圳对鲜牛肉的需求会更高;在北京,牛羊肉则是火锅的标配。邹铃表示,重庆火锅之所以受到全国欢迎,正是走了守正创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