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坝寨乡祥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蛙基地,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8月,从养殖基地运走4车约6万斤的牛蛙后,合作社负责人黄显诚对“稻蛙鱼”套养变得更有信心。“今年春夏季投了4批近70万尾‘小四脚’小蛙苗,成长3——4个月就可以上市。”黄显诚对记者说,现在到了秋天,牛蛙还在陆续分批上市。稻田为蛙提供了生存环境,蛙为水稻吃害虫,就不用给稻谷打农药,粪便作为稻花鱼的养料,鱼的亩产能达到80斤。和去年相比,养殖基地今年的收成十分可观。据黄显诚介绍,去年牛蛙的收购价在8元一斤左右,而今年最高价达到了22元一斤。“因为我们把蛙养在稻田里,6月和7月气温高也没有受到影响,市场上的蛙少了,但我们的蛙依然正常上市。”黄显诚说,因为稻田给予了牛蛙庇护,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年,原本从事古建工程的黄显诚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开始转行养殖稻田蛙,在当年春天投下了第一批蛙苗。“虽然心里没太大的底,但是心想,至少牛蛙对稻田是没有害的,我就能放心先做下去。”黄显诚明白,生态能持续发展,搞养殖才能长久做下去。为了把蛙养好,黄显诚曾前往湖北、福建、广东、浙江等地考察,学习牛蛙养殖技术。尽管在养殖的过程中磕磕碰碰,但经验都慢慢攒了起来。“养蛙都成我的专业了,现在一门心思只想往这上面扑。”黄显诚笑道,养蛙给他带来了成就感和获得感。在黄显诚心里,稻田蛙不仅是自己致富的“敲门砖”,还是带动乡亲父老过上好日子的“法宝”。“曾经看着父辈种植传统水稻,辛辛苦苦一年却没有多少收入,我想以自己的力量多带动乡亲父老们把稻田蛙养起来。”黄显诚说。年,黎平祥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户村民发展了亩稻田蛙。如今,该合作社已带动全县户村民养殖稻田蛙,覆盖稻田余亩。“我们把蝌蚪培育成小蛙,再将蛙苗移交给农民,为村民做技术指导,最后以10元/斤的保底收购价从村民那里收购,再出售。”黄显诚说,每亩稻田投入斤—斤蛙苗,这样,在稻田鱼与水稻的收成之外,每亩产值增值约元。近年来,该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模式,贫困户以扶贫资金、责任田入股参与分红,通过“”的利益联结机制,即扶贫专项资金产生利润的70%归贫困户、20%归合作社、10%归村集体。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该合作社在凯里的稻田蛙育苗基地将投入使用。“我们在凯里的育苗基地有温室大棚28.5亩和32.6亩的简易大棚,顺利的话,明年春天就能把蛙苗发放给黔东南各地的乡亲们。”黄显诚说,“稻田蛙的销路不用愁了,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明年有更多的农户参与稻田蛙的养殖。”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卢达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设计齐青杨编辑段岚茜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