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小龙虾繁殖交配的高峰季节(每年的5-9月为高峰期),也是小龙虾的上市高峰期,肉质肥美和虾*吸引大量“美食达人”上线。因为小龙虾的怀卵量不少,一般每次产卵在-粒,个体较大的雌虾怀卵量会更多,也就是“虾*”越多,而“虾*”是不是精华的争议的有很多,它到底能不能吃,今天就跟我们来一探究竟。
图|软眠绵
小龙虾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食物,它的做法有很多种,网络上对它的“言论”也不少,比如虾*不能吃?这就让不少“虾头派”很是纠结,毕竟,小龙虾的头部有虾*,那可是吃小龙虾的灵*!是精华!所以如今的吃货们分成了两个派系:“虾头派”和“虾身派”
?虾头派:虾*可是精华,像蟹*一样珍贵,不吃太浪费了!
?虾身派:虾球才是王道!虾头里面都是有*的脏东西,才不能吃呢!
先抛开争议,来初步了解一下作为 美味的小龙虾吧~
我们最常吃到的小龙虾,其实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a),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所以又叫美国螯虾。原生地在墨西哥湾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带,所以也叫路易斯安那州螯虾,它是 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
麻雀虽小,可它的繁殖速度快,性情凶猛,而且是环境适应力超强的物种!如今,小龙虾已经在湖北、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得到正规的推广养殖了。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小龙虾,殊不知因为生长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因此吃小龙虾很容易造成一些健康隐患,其实,“虾*”里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等)蛋白质,微量元素硒,以及各种维他命。嗯哼,听起来是不是很棒棒?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大家常常会忽略了以下的重要的问题...
图|thefiddlercrabresource
清洁不到位。因为小龙虾“盛产”在夜宵摊,最担心的就是存在卫生隐患。而你吃到的虾身,其实只是它的尾巴。且它的脑、心脏、性腺、消化腺、胃还有触角腺等等杂七杂八的器官,都集中在了头部。至于“虾头派”所崇拜的虾*,其实就是小龙虾的肝脏和胰脏...因此不建议大家吃虾头,而且小龙虾的生长环境还可能会导致寄生虫和细菌滋生,因此过量的食用虾头也很容易导致过敏跟急性肠胃炎。
重金属污染。小龙虾的环境适应能力确实强,能够在污染严重的水质存活下来。同样的污染环境下,生活在其中的鱼、虾、蟹等水产品会从中富集污染物,常见的包括 汞、镉、多氯 和二噁英等。而小龙虾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也高于草鱼、鲫鱼之类。这些重金属*素有一部分会集中到鳃和内脏中,而鳃和内脏主要就在头部……
看到这,某些吃货可能会大惊失色:我吃了一夏天的小龙虾头了,不会有事吧?莫慌。吃小龙虾的季节也是主要集中在夏天,一般只是短期内的食用量比较大,但全年平均下来摄入量还是比较少的。只要你不是天天吃、顿顿吃,那么已经下肚了也不需要惊惶,日后注意即可~虽然如今养殖虾蟹的水质环境也有所改善,但对于儿童、孕妇、体弱者,虾头还是少吃或者不吃为好。
————下面再分享一些关于小龙虾的科普小知识,同学们的小本本记起来~
01.我们平时吃的都是“进口虾”吗?
其实中国也有四种原生态的正宗小龙虾,分别是东北黑螯虾、南京黑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黑螯虾。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外来和尚”,原产美国的克氏原螯虾和原产大洋洲的红螯螯虾,只不过克氏原螯虾技高一筹,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成为最 的小龙虾。
02.日本人不吃小龙虾吗?
小龙虾传入日本后,并没有得到日本消费者的青睐,毕竟是“牛蛙的饲料”,而且日本有丰富的水产品,相比而言,小龙虾肉质和口感都处于劣势。
从小龙虾的出口数据来看,年仅湖北省就出口小龙虾多吨,全国的出口量至少是数万吨。出口的小龙虾食品以熟食为主,如龙虾尾、虾仁、茴香整肢虾、辣粉虾、龙虾酱,主要销往丹麦、瑞典、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韩和东南亚市场,比如欧洲市场上90%的小龙虾来自中国。
03.小龙虾生活在污水中,专门吃垃圾?
小龙虾是杂食动物,主要的食物是水底的有机质,水草、藻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当然它也吃小鱼、小虾、贝类等活物,甚至在吃不饱的时候同类相残。正因为它食性杂,所以生命力很强,能在污染水体生存。但是餐馆的小龙虾基本上都是养殖的,在养殖环境中,要根据生长需要,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比如麦麸、豆饼、水生昆虫幼体等。
04.小龙虾携带肺吸虫,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症”?
南京曾经发生过一次多人因“横纹肌溶解症”入院的事件,流行病学家从病人就餐史分析,高度怀疑小龙虾是导致这一事件的元凶。但是专家对搜集到的样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检测分析,包括致病菌、重金属、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激素、寄生虫、藻类*素等,并未发现异常,也没有找到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物质,最终这一事件被定性为“哈夫病”。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症,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规律。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案例。
当然,寄生虫在其他水生生物同样可以携带,比如蛙、螺、贝、鱼、菱角等都可以。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是烧熟煮透(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度烧煮10分钟以上),尤其不要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小龙虾。
参考文献
[1]食用淡水小龙虾存在安全隐患[J].食品安全导刊,,(1)
[2]克氏原螯虾替代对虾进行甲壳动物学实验的形态解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0(4)
[3]三种重金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富集特征[J].生态学杂志,,27(9)
[4]小龙虾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J].科学养鱼,,(6)
[5]果壳《是的,小龙虾有*!然而你 别吃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