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陵县城出发,沿着县道行驶半小时,越过舲舫大桥,就到了官溪村。
“提起篙子水滴滴,放下篙子没米恰;有女不嫁官陂洲,一世夫妻半世休……”这首流传已久的打油诗,曾是官溪人的生活写照。
“官溪紧挨洣水,耕地少,山地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总支书记周红云说,以往,村民们大多靠外出务工或下河捕鱼维持生计,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但自年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这个小渔村焕发勃勃生机,唱响了欢快的“渔歌”:清晨时分,茶陵县舲舫乡官溪村桥背拢连片鱼塘,渔民们忙着捞鱼、打包、装车……准备把客户预订的鱼早点送到位。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年2月,株洲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茶陵县官溪村被纳入首批试点村。村支两委抓住机会,下定决心,邀请13名在外经商的官溪人返乡创业,并发动超80%的农户参与,共同筹资万元,成立官溪洣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官溪洣水公司),设立资产、土地、劳务、房屋、置业5个股份制合作社;与村组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闲置的土地、山林、草地、滩涂、水域、房屋等资源整合起来,统一流转给村集体,全部作价入股官溪洣水公司,并约定官溪洣水公司每年将8%的利润分红给村集体,村集体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了让流转到村集体的资源,能给全体村民带来红利,官溪村决定把个本地户口的村民设置为基本股,每人占1股;在外买房、就业的人,设为福利股,每人占0.5股,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分红。
通过这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官溪这个资源匮乏村迎来了新生。
年,官溪洣水公司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在桥背拢、蛇口里等地,建设连片鱼塘,开山造渠联通洣水。如今,官溪村有鱼塘面积近亩,鱼种以四大家鱼和鲈鱼、*颡鱼为主,重点培养俗称“野草鱼”的特色鱼种——中华倒刺鲃。目前,四大家鱼和鲈鱼存塘量达15万公斤,*颡鱼上半年已经售罄,中华倒刺鲃的存塘量也有近1万公斤,村里每年渔业收入多万元。
村民周显勇说,公司成立时他投了6万多元,按照现在分红比例,每股1万元可享受多元分红。他又在公司上班,月工资多元。此外,他还打点零工,一年下来有近9万元收入。不仅如此,他还持有村里发的基本股,集体收入还有分红。
因洣水禁捕,官溪村“洗脚上岸”的老渔民有20多人。如今,官溪洣水公司渔业发展风生水起,也让渔民们就业有了新出路。
村民周运红号称“船老大”,捕鱼经验丰富,现已成为公司的捞鱼骨干。去年,他还和其他村民承包了30多亩的鱼塘。“从捕鱼者变成养鱼人,我每月拿工资,还入股了官溪洣水公司,日子过得很红火。”
靠着村集体经济收入撬动,加上争资引项,官溪村近年来修建了环村路、村主干道,还建设了垃圾分理中心、污水处理池,打造文化墙、生态庭院,美化了沿江风光带。此外,还计划建设牛蛙养殖基地。“随着官溪洣水公司获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我们还将与湖南省水产科研所合作,打造中华倒刺鲃繁育基地,做大做强养殖业。”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实习生蒯安琦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