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一直想写,一直拖着,这几天看到刷屏的《牛蛙之殇》一吐为快。《牛蛙之殇》大意就是老教授家的外孙为了竞争上海的四大名小,提前三年,在孩子3岁的时候开始上各种培训班备战“幼升小”, 孩子不堪负重患上抽动症,没能被理想学校录取。全家愤然决定移民接受美国教育。这篇文章看似是抨击国内的教育体制,实则暴露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一个孩子才6岁,没能被理想学校录取,就被贴上失败的标签,而他们评判失败的标准是有没有被理想的学校录取,如果孩子很幸运被名小录取了,那么是不是就皆大欢喜了。你们有没考虑过、了解过孩子的兴趣、想法和意愿。考上清华北大,常青藤学校难道就是人生的终点吗?考不上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而他们反省的结果居然是移民接受美国教育,优质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国外的精英教育同样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改变不了自己的认知,去哪都是焦虑。不想去批判文中的诸多问题,给大家分享两件最近感触很深的事。一件是谷雨妈妈家3岁8个月lemon的幅画,不是惊讶于lemon的天赋或是线条的流畅,而是感动于他对于绘画的热爱,在公交车上画,在地铁上画,在动物园画,在博物馆画,他画他的生活画他看到的世界,绘画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一件是4岁半的小外甥,来北京玩了几天,对周着的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家里有个闹钟,小家伙自己拿着闹钟玩了一天,然后居然会看时间了。坐地铁目不转睛地盯着示意图很快就总结出规律:过了的站就会变红,有个一闪一闪的灯,等灯闪了门就会开。打车的时候又有新发现:北京是2.3元,老家是8元(北京2.3元/公里,老家起始价8元)。不得不被他的观察力和逻辑能力折服。这两件事对我真的触动很大,这就是内在驱动力的力量,我们给孩子报各种班,用各种技巧、方法让孩子去坚持,孩子是否乐在其中?
我们用各种课外班来消除自己的焦虑与虚荣,然后把压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除了金钱的付出我们用了多少努力来发现、了解和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教育就是要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给他填充各种技能。为了写这个话题真是查了不少文献,激发内在驱动力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我觉得对于婴幼儿很重要的两个因素。
独处
个因素就是独处,一个孩子独处的时间跟他的性格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有些黏人的宝宝,看不见妈妈就会大哭大闹,对于这样的孩子3~5分钟就是进步。
一个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形成就是可以自发地给自己找事做,独处对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人格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独处是不是和高质量陪伴相矛盾的?
独处不代表我们就对孩子不管了,独处要建立在高质量陪伴的基础上,独处的关键是不打扰,让孩子做自己游戏、问题解决的主人。
0~1岁有求必应,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生命开始的 年基本是有求必应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需要大人的反馈来获得对自己和对外界的认知,大人要给孩子创造足够的安全感。1~2岁形成独处的习惯
由于分离焦虑,有些黏人的宝宝真的是没办法让妈妈离开半步,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独处空间,比如帐篷,多多就特别喜欢在帐篷里,这样的私密空间让他们很有神秘感。
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比如穿珠子,剥蒜,贴纸。多多有一段时间对剥东西特别着迷,所以每天给他几个蒜让他剥皮,大人只需要静静在旁边陪着,不需要插手,然后逐渐拉开距离。(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