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进校园”引发的担忧笼罩家长,一同席卷而来的,还有一些人对于预制菜的愤怒。
某种程度上,这种愤怒,不只是因为预制菜口感令人失望,更多的是在被动失去了知情权之后,对“花着现炒菜的钱,吃着微波炉加热的预制菜包”感到不公。这最终转化成了人们对预制菜的逃离。
社交平台上,人们化身侦探,从锅气、色泽到口感,寻找预制菜露出的马脚,总结成一篇篇预制菜辨别指南;现实生活里,人们调查那些看似现做,实则也是预制菜的商家;还有人下定决心,“以后都自己做”,并开始反思现炒食物对他们的意义。
文
王潇杨璐源
逃离的消费者
对预制菜的愤怒,李欣欣是在期待中开始的。
80后深漂女生李欣欣注重养生,鲜少外出吃饭。上个月,小区业主群里有人推荐了一家湘菜馆。由于丈夫经常应酬,除了偶尔浪漫一下,平时都是她一个人吃饭,于是这次,她和丈夫满怀期待地去了。
这家连锁湘菜馆里,剁椒鱼头是招牌。湘菜馆在一个购物中心里,人均百元以上,店里有几个摆着大圆桌的小包间,生意不错,其中不少都是家庭聚餐和商务宴请。好几年没下馆子的她心想,这家店还不错。
她夹了一块鱼肉放进嘴里,没想到,即便是裹着辣椒和厚油,仍窜出来一股土腥味,口感像是破被子里的棉絮,腥味裹着臭味,“根本没法下口”。
后来她明白,自己吃到了预制菜——因为当地购物中心规定不能用明火,所谓的鱼头都是做好了加热的。
刚大学毕业的李云则感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她有次去了一家大型连锁餐厅,点了盘招牌菜,端上来温温的,“像微波炉加热过”,起先李云没在意,吃了几口,有的牛腩还有点凉,后来,甚至在牛腩里扒拉出了没热透的冰碴,“绝对是预制的”。更多时候,预制菜只是“扫兴”,她出去旅游,本想吃口地道的特色美食,可一入口,味道很熟悉,“和平时点的外卖一样”,虽然不至于难吃,但非常平庸。
社交平台上,还有更多“苦预制菜久矣”的食客。有人尝了一口餐厅里的肉包,就吃出一股超市速冻味,一抬头,厨房的操作台上就立着一包刚拆封的速冻包子,“和自己买回来加热有什么区别”;还有人到连锁面馆吃饭,面里的菜心完全嚼不动,“一口烂菜叶子的口感,50块一碗面,都不能吃点新鲜的”。
而在吃到预制菜之后,每个人的逃离方式也不同。李欣欣第一时间决定正面质问,结账时,她听到店长和服务员小声嘀咕,提到这批次的鱼全出了问题,“说已经有好几桌客人投诉了”。她的怒气一下子窜上来,对方最后退回了剁椒鱼头的钱。
回来后,她把经历发到了社交平台上,很快,浏览量超过了三十万,评论数涨到了六百多条。看了评论,她没想到“预制菜比想象中的还凶猛”:连锁餐厅已经大量使用预制菜,而且很多家都出了预制菜产品,“就放在超市里卖”。就连制作简单的红豆糖水,也都出了预制产品。
还有人提出了更具可操作性的逃离方法。不少人都总结了预制菜的辨别攻略,其中,锅气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在对美食的形容中,“有锅气”常常是对现炒菜的肯定。但锅气的定义却很难统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提高了预制菜辨别的难度。尤其是,市场上竟然还出现了锅气香精,让预制菜吃起来更有“火燎味”。比如,上已有厂家开始售卖锅气香精,从肉的咸香到蔬菜的鲜香,种类丰富。
▲上售卖的锅气香精。图/截图
对于消费者来说,锅气的辨别依然有迹可循。比如,现烤的烤鸭一端上来,热气就会伴着油香味散发出来,“这种热闹、明朗的感觉”是研一女生李文婷理解的锅气。还有些人觉得,锅气是一种味道,是炝锅后混着辣椒和大蒜的味道,“各种辛香料的香气一下冲上来”。
但很显然,无论哪种定义,锅气这种“扑面而来”的感觉是预制菜没有的。
李文婷从小在北京长大,是一名标准吃货,因此,她也总结了更详细的“逃离预制菜指南”。比如,她总结,从外观上看,如果好几家的菜都有八九分像,甚至一模一样,“多半就是预制菜”。有一回,她在参加服贸会的时候,看过展出的预制菜,菜品就像流水线上刻出来的产品,像金汤肥牛、海参粥、佛跳墙这些汤汁,“连色号都是一样的,也都一样浓郁”。
除此之外,口感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拿烤鸭来说,一口咬下去,现烤烤鸭皮肉相连,油汁会在嘴里爆开。而预制烤鸭则很平庸,“闷闷的,只是微热”,颜色也是暗红的,咬下去没有油汁渗出的感受。
而吃过“冰碴子牛肉”的李云,他逃离方式更加极端。“像酸菜鱼、牛蛙、水煮鱼等重口的,根本不用辨别,百分百都是预制菜。还有那些需要腌制的菜,一律也都是预制菜。”他直接就不去吃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比如,曾在深圳某连锁中餐店工作的一名后厨也证实,她所解冻的预制菜,确实有一股腥味,而为了掩盖这股冻味,餐厅的酱汁都很重口,“红油油的一片”。
这也是为什么预制菜重油重盐的原因。而吃太多的油和盐,会影响健康,这也是人们逃离的重要因素。于是有人专门找街边的苍蝇馆子吃饭,觉得更放心;还有人总结了一套点菜指南,不能调节辣度口味、不能减少葱姜蒜的,“几乎都是预制菜”;如果实在没办法,还可以专门点热门菜之外的小众菜品,“这些菜来不及准备,很大可能是现炒的”。
▲社交媒体平台的预制菜辨别指南。图/截图
透明厨房里的表演
消费者之所以要绞尽脑汁来逃离预制菜,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商家们的“演技”越来越高。
如今,很多大型连锁餐厅会设置透明厨房,然而,这也有可能是一种表演。因为在看得见的透明厨房背后,依然还存在一个后厨。
今年一月,大二女生张雨学习食品相关专业,由于没找到实习,去了深圳的一家知名连锁酸菜鱼店,负责后厨的凉菜区域。后厨有一个专门的凉菜间,站在透明厨房外“几乎看不到这里”,从小房间通向明档的通道里,靠近洗碗间还有一个摆着水池和冰箱的“加工区”,这是张雨的主要工作范围。
某种意义上,她其实是拆包师。因为,在看不见的后厨,那些“不好被看见的操作”都会在这里进行,比如拆开预制菜包装袋,主要会在凉菜间进行,而对于预制食品的冲水解冻,一般要去加工区。
除了酸菜鱼是预制菜泛滥区之外,另一家近日被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