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12日讯(赵娟王志云)初夏,几场细雨轻洒,南阳镇的排山村变得更清秀,山野披绿,蛙声一片。
排山村位于耒阳东南部的一个偏僻山村,因山多成排而取名“排山”,镶嵌在群山中的乡村宛如世外桃源,层层山岭环抱也成为当地发展的“屏障”。排山村由原排山村和石岭村合并组成,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人。
年,排山村陆续迎来了亲人:来自市自然资源局的3名*员干部,先后对其开展帮扶。一支3人的驻村扶贫队脱产驻守,成为村里的“守护者”。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排山村84户贫困户,已有57户“摘帽”。
时值牛蛙上市旺季,排山村牛蛙养殖基地承包户*传富和扶贫队每天忙个不停。白天有客人来基地收牛蛙,一大早就要和务工的贫困户们到基地池塘里收网卖蛙;晚上还带领大家查看蛙池并清理好,以备第二天售卖。
“6、7月是牛蛙集中上市期,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天津、浙江、长沙等地的大客户来收蛙,今天就是给长沙客户预订的多斤牛蛙发货。”*传富高兴地对记者说。
去年,在驻村扶贫队的帮助下,排山村从浙江引进牛蛙养殖技术,打造百亩蛙塘。为了管理蛙池和牛蛙基地,*传富还从村里请了13名建档贫困户做事。而从今年起,驻村扶贫队和村支两委商定,利用自然资源局3万元扶贫资金,以贫困户的名义注资入股牛蛙基地,到明年牛蛙上市时,能为村里的未脱贫群众送上千元以上的“分红”。
排山村生态环境好,养出的牛蛙品质自然高,相比其它地方养的牛蛙,这里的牛蛙干净、肉质鲜嫩清甜,根本不愁销路,价格也比普通牛蛙略高。今年按照每亩斤的产量计算,年产值达到万元,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发展牛蛙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今年52岁的廖香妹家属于因病致贫,丈夫患有尘肺病,每年住院治疗的医药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还有2个孩子在上学,家庭生计难以维持。养殖基地投产后,她被招到基地上班,负责清理蛙池、喂食,月工资元,做8个月可领12个月的工资。加上每年的健康、教育*策帮扶后,生活压力减少不少,家里也渐渐有了余钱。她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2万余元的工资,加上年底分红和家里种养的收入,年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日子越来越好了。”
排山村是耒阳市驻村扶贫队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自然资源局驻村扶贫队聚焦产业扶贫,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引进养牛蛙等特色种养业,使无文化、无技术,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驻排山村扶贫队队长梁瑞平表示,下一步将发挥排山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瞄准特色种养产业,进一步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