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每日新语”第五期,在上期的文章中,我们给大家带来年轻人“恩格尔系数拉满”的新词。本期,我们讲述的是恰好相反的另一个词——穷饱族。穷饱族虽然常常会打价格的小算盘,但并不意味着吝啬。在省钱上,他们各有自己独特的小妙招,对于极简生活,也有不同的见地。他们当中,有人曾被消费主义挟持,当经历无家可归后,开始为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奋斗,1.45元的一顿饭,成为她消费的最低纪录;有人终于实现了买房的愿望,但在房贷压力下,还是选择成了一名穷饱族;还有人与众不同,将厨房搬进公司,他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锅碗瓢盆也占领一席之地,日常被围观做饭,也成了枯燥工作中的一点乐趣……在一些人看来,这种生活或许稍显窘迫,但穷饱族们有不少也乐在其中——因为用有限的收入,来对抗无限的生活,这无疑是一种勇气。
文
刘璇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岩蕊
一块四毛五
对穷饱族来说,绕不开的话题一定是吃饭。如果公司没有食堂,那么吃是绕不开的花销。
早上八点半,闹钟响了,26岁女生房思思赖了一小会床,然后起来做饭。别人是做一顿的量,她是做一天的量。
馒头、包子都是自己和面做好的,从冰箱拿出来,锅里热一下,再煮个玉米和鸡蛋,早饭可以吃得很饱;然后洗好白菜,摆在电热饭盒里,这饭盒可是她心目中的“神器”,中午只要到公司加热一下,这就是白菜汤了;至于晚饭,可以用饭盒煮荞麦面,不会发胖。
一天吃饭只需几块钱就能搞定。这样的生活,房思思已经过了三年。
▲房思思的电热饭盒。图/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专业的穷饱族,买食物一定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推是下沉原则,不光不去生鲜超市,就连菜市场也不去。平日里,房思思会到路边的三轮车菜摊上买菜。到了周末,她会去城郊赶集,这是她心中的省钱圣地,很多蔬菜都是一块钱一把,水果也比市区里便宜。而且25块8一斤的豌豆苗和5块钱三把的菠菜,她肯定选菠菜,一次买很多,放进冰箱慢慢吃。
房思思刚过完了令她骄傲的一个月。
上个月,她从家里拿了一些腊肉和鸡蛋,再加上自己的精打细算,在买菜上仅仅花了96元,这也是三年来,她花得最少的一次。就算是买肉,一个月两三百块钱的生活费,她也足够吃饱。
而最近,她花的最少的一顿饭,是用了1.45元——一盘番茄鸡蛋、一份凉拌藕,解决了她的一顿午饭,也刷新了她的最低价格纪录。
▲房思思日常在小红书记录生活。图/受访者供图
当然,穷饱族也不能只是单纯的吃饱就行。它的另一大原则,就是琢磨怎么用最少的钱,变着花样让自己吃饱。
虽然,房思思对出去吃饭的欲望变低了,但是她现在想吃的东西,比如各种零食、奶茶,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东西怎么做?
早些年,她还是奶茶测评小达人,之前她觉得,蜜雪冰城4块一杯的柠檬水便宜又好喝,在她心里地位最高。后来发现,不过就是柠檬加糖加矿泉水,自己做,成本只要1块钱。现在,就连蜜雪冰城也被她抛弃了。
在办公室里,有时候,互相请客是一种必备的社交,这是穷饱族们的一个考验。在房思思的公司里,同事们经常会请大家喝奶茶、吃冰淇淋,“但大家请客的钱,是我一个星期的菜钱”,她真的舍不得。
所以,她会自己买来工具,在办公室给同事们搓冰粉。所有花费算下来,5块钱就可以请整个办公室的人吃冰粉。
这样人情也还了,自己也省钱了。
遇到朋友聚餐,她一般会邀请他们来家里。有一次,家里来了两个朋友,她做了包烧茄子、柠檬虾、奥尔良鸡翅,还有一些鸡肉、水果饮料,一餐下来花了70多块钱的成本,三个人吃得很饱,最后还没吃完。
第二天,房思思又把没吃完的带去上班吃。“这样很有成就感,可以让朋友们尝尝手艺,还能一起聊聊天,开心又省钱。”
所以,她学会的花样越来越多,果酱、杨梅汁、泡菜,甚至冬阴功汤都学会了。
▲房思思自己做的海鲜。图/受访者供图
相比很少吃外卖的房思思,另一位年轻人董玥,她选择把外卖的性价比追求到极致。
董玥做财务工作,给自己每天吃饭定的上限是20元。每周五的中午,对她来说很特别。她会点一次外卖,作为省钱做饭一周的奖励,如同一场仪式。
在这场仪式中,她会去各大App先看一下有没有优惠券,以确保同样不超过20元。她最满意的一次外卖经历是点牛蛙,原价30多块,用完优惠券,只要10块出头。
就像《卖油翁》故事里的那句“唯手熟尔”,薅得久了,技能也日臻娴熟。她的方法层出不穷。比如,健康生活App每天签到送外卖券,交行信用卡每周五10点抢外卖券和加油券,此外,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