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一个流行语,年年喊,年年减,负担越来越重。
一方面,教育部要求作业不能出校门,减少考试,改变评价方式,整顿校外机构,另外一方面,音体美等课程要进入中高考,从原来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必修课,简直是从冷宫直接上位!
表面上,加强素质教育,实际上,每一门考试的增加,都是对孩子压力的成倍增加,催生了一大批校外机构,失去了素质教育本身应该具有的趣味性,主动性,选择性。
这就是矛盾,一方面打压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从事文化课程培训的机构,另外一方面,激烈的中高考摆在了眼前,分数决定命运,不报班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鸡娃”是个网络用语,是近些年北上广深等“小升初”竞争相对比较激烈的大城市家长中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虎妈”“狼爸”望子*,“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报班”、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不停地激励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这就是现状,“鸡娃”们戴着厚厚的镜片,每天穿梭于各种辅导班,参加五花八门的活动,很难有自己自由休息的时间。每天校内、校外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很能保证。
“鸡妈”们也没有闲着,全职的比想象的要多,每天陪着“鸡娃”,负责后勤保障,除过学习的事情,其他基本都承包了。打听各种最新信息,各种群里边交流取经,分享收获体会,忙得不亦悦乎。
“鸡娃”群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牛娃的成绩=爸的经济实力+妈的情报能力+娃的执行力。可见,“情报能力”在牛娃成长中已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牛娃”则是“鸡娃”的家长们的终极目标。
“鸡娃”也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学霸型,智力超强,天赋好,自觉性强,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想出人头地,高人一头。
当然另外一种是霸王硬上弓,自身基础、能力并不能达到这种要求,但是迫于父母的严格要求,重重压力,被逼着变成了“鸡娃”,过着悲催的生活。
“鸡娃”能否成为牛蛙,这其实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虽然牛蛙是“鸡娃”和鸡妈的目标,但学习的事情,外因毕竟只是辅助作用,真正的强者还靠自己的努力。
但为了所谓的牛蛙目标,“鸡娃”和鸡妈的付出、努力、牺牲代价是巨大的。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每个人都想往上爬,都想成为人上人,各种手段、措施都想用到极致,但往往结果不如人意,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两手空空。
教育需要挖掘,需要引导,但不需要把孩子们变成“鸡娃”,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愉快成长,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这比成为牛蛙更重要。
不可否认,绝大部分人,不管是“鸡娃”,还是牛蛙,最终都势不可挡成为普通人,这是趋势,也是规律,不以鸡妈的态度而转变。
所以,“鸡娃”的背后,鸡妈扮演了助推者的角色,孩子还小,还很单纯,无法改变父母的决定,甚至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但这样的事情无法长久,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
孩子就是孩子,不是“鸡娃”,也不是牛蛙,“鸡娃”培养法产生的悲剧已经够多了,必须要引起鸡妈们的足够重视。
不要想着一切为了孩子,就能真正为了孩子,迎合天性,顺其自然,正确引导,才是育人的王道。
对于这个问题,您是如何认识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