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整个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做什么、学什么,哪些东西重要、哪些可以忽略不计,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通通都在考验家长的决策判断能力。现实里,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报辅导班,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不同家长在做决策时,到底会有多大的不同?
01大多数家长的决策
1、贵就是好,这是做决策最低级的一个层级
虽然无数消费经验,都在说明,贵有贵的道理,但这里之所以说这种判断层次很低,是因为只把贵,这唯一一个变量作为决策依据的思考方式,很低级。如果说,买钻石,越贵越好,可以理解。影响教育结果的变量实在太多了,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不同的人数,也会决定着孩子在这儿的学习效果。其他变量,家长统统都不考量,仅仅是通过贵,就下决策,实在太过草率,是最低级的,不亚于靠蒙来决策!
2、人家说好就是好,这属于第二个层级
这种标准等同于上面那个,只不过维度从一个贵转变成别人的口碑。在咨询他人的建议时,丝毫不去考虑,别人家的孩子大概是什么基础成绩?别家孩子的爹妈日常付出了多少?别人家的孩子,在辅导班里受到什么待遇?
这些变量通通都不考虑,仅仅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孩子父母说哪家好,就跟风报了哪家。那最后的结果会怎样,也大抵等同于撞大运!
3、把优分学生数量作为给自己孩子做择选的依据
无论择校,还是选择辅导班,眼睛只是盯着有多少优分学生,把这些数据作为给自己孩子做择选的依据,几乎没有用。之前听过某学霸家长说,我们孩子到哪儿上辅导班都不用钱,我家孩子成绩好,人家都给免费。机构是盈利的,为啥这么做?大家很清楚,回头这些孩子,考上四大校,全都算辅导班的成绩。听起来很投机,可没办法,大多数家长就认这个,这玩意就是最好的宣传材料,最佳的宣传素材!
一个课外辅导班,考上多少多少名校,会让人觉得很厉害,但也许这些孩子,去其他辅导班照样可以考上这些学校,怎么判断是机构的能力所致呢?不好评判。商业机构这么做,无可厚非,但作为家长,如果只有这个层面的判断力,显然会无所适从。这些依据,并不能够判别这些孩子是本来就有考进名校的能力,谁教都会这样,还是这里的老师很厉害,把孩子培养进了名校?
02那更科学的判断决策视角,该如何做评测
1、摒弃混杂偏误的能力
我们先建立一个因果关系:如果说,Y对于X有效,那么我们就建立一个从Y到X的因果关系:Y→X上面说的贵、以及别人说好,作为选择辅导班的依据,都是这种关系。但现实情况显然要比这个复杂的多。比如,有一个另外的因素Z,它也影响着X,于是因果关系图就变成了:
就像刚才说的,X代表着孩子成绩好,Y代表着辅导机构能力、Z代表着人家孩子本来底子就很强,那当出现X的结果时,到底是Y决定的,还是Z决定的?这就说不清楚了!这个Z在统计学上,就叫做“干扰因素”,如果不考虑Z,就说Y决定了X,就是“混杂偏误”,混杂了Y→X的因果关系。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把干扰因素Z去掉,怎么去?就是看同等生源基础的情况下,成绩如何变化?教育局目前就这么考核高中教学质量!
比如,看辅导班、看学校的能力水平,就看当年招收的和自己孩子水平相当的娃娃,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变成啥样了?这样作为评判标准最客观,相当于排除了生源质量差异。
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很差才想要补课,那就别去看人家辅导班培养了多少牛蛙,那跟咱没关系,因为牛蛙的基础不同,得看和咱娃水平差不多的孩子,在辅导班里成绩如何变化?这就是剔除了Z的干扰,进行的判断!控制了变量Z,再去看X和Y之间有没有关系,对我们的决策才更有帮助,而有没有控制变量Z的意识,是拉开家长决策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穷举分析
刚才说的,为了避免出现“混杂偏误”而刻意去除变量Z的方式,其实还不是最贴近现实的情况。除了Y、Z之外,还有A、B、C、D、E等等一大堆变量,都对最终的X产生影响!如果把这些符号变成现实问题,那基本等同于: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变量有哪些?
估计大部分家长除了说出一些类似于上课好好听讲、好好做作业、认真听老师话之外,就再也说不出多么具体和细致的关键词了!这种归因太模糊,这意味着对于X的结果,究竟受哪些变量影响,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摆在明面上的那些变量,譬如大家都说不错以及是否是名校,便成为大部分家长做决策时的主要标准。
在教育领域,由于再专业的人,也很难深入到个体家庭环境进行摸底、调研;再牛逼的人,也没有那么大精力深入排查影响个体孩子的诸多因素,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
事实上,顶尖学霸的爹妈,几乎都具备这样的系统分析能力,班儿还没报,就已经全面了解了辅导班的资质背景、任课老师的能力风格,甚至孩子刚上课,家长就已经和老师熟的不能再熟。
一旦在求学过程中,出现任何对孩子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他们会当机立断、及时做出各种调整。
这种决策能力,主要是基于他们对孩子学习情况到底受啥影响的全面认识,能有这种分析能力的家长,已经属于凤毛菱角,有了这样的爹妈,孩子成绩名列前茅也是情理之中。
结语:最后小编想要说的是:其实从这五个决策层次上就可以看出来,后面这些更科学的判断思维模式,其实不过都是高等教育中,做科学研究的套路而已。所以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做过深入科学研究的人,都会具备这样的判断分析能力。